文/叶秋臣炒股配资开户代理
终于补作业刷完了综艺《一饭封神》。
有些网友表示只有前期好看,后期基本就落入了讲煽情故事的俗套。
诚然,这个问题确实存在,但并不影响我追看的热情,毕竟还有那么多不错的选手以及精致的菜肴来弥补。
展开剩余96%但节目确实有一些违和感很重的操作,比如在经过大量剪辑后,播出顺序与实际比赛顺序不一致,所以会看到放姓名牌的台子上,首个淘汰的大厨在摆放时,旁边已经有其他的金色姓名牌了。
这个剪辑安排的另一个违和点在于,总有些已经淘汰的选手还在备战的混乱感。
可能是考虑到时长的原因,部分小厨的获胜片段过得太快,对于观众来说记忆点不深。
而有些小厨的印象反而有点过深了,还不是好的印象,比如剧本感十足的皇族选手们,可能是出于节目热度和讨论度的考量,大概率是被内定晋级的。
节目里有的图明显不是实物而是生成的,不太理解为什么这样处理,难道是在担心脑花的真实样子会吓到大家?
可能是为了保证节目效果,所以节目组给了他们足够充足的准备时间去思考食材和做法,这个在选手的创作表述里能猜出来。但理论上应该拿到食材就开始头脑风暴并且即兴烹饪,参考《Master Chef》。对于从没处理过的食材,通过现场品尝味道并临时想出来的搭配,才真正考验厨师的能力啊。
节目组时时刻刻都在端水搞平衡,不论是大小厨的名额还是赛制,都在权衡利弊之下各种分猪肉。
剧本痕迹太重了。
另外就是后期剪辑时某些素材的重复率太高,固定片段反复出现,每一期开始的前情提要也有点过长,观感不佳。
评委里的郑永麒(Vicky)和黎子安(David)等人,平时说惯了粤语或者英语,讲国语的时候就很别扭,每次发言都感觉是脑袋里把英语过了一遍,然后再根据这个英语翻译成中文,所以语序偶尔很怪异。
其实让他们一直说英语没什么关系,韩版里的选手就有全程讲英语的,违和感也不重。
Vicky讲英语的时候明显表达更流畅,听起来也舒服多了。
作为一个喜爱烹饪的吃货,看到专业厨师们也会在做翻车的时候各种找补,感觉和我做砸了再想办法弥补的心情还挺相似的。
总的来讲,赛制与韩版的相似度极高,但还是做出了一些本土化的调整,所以可看性还不错。叶秋臣毕竟是真情实感看过韩版的,因此难免会在文字里涉及到两个节目的比较。
《一饭封神》里小厨要筛选出与大厨相同的数量再1V1,与韩版相同都是极高的淘汰率,但每轮淘汰之后的复活人数比韩版多了不少,导致后期的激烈程度降低。
评委在1V1环节都是盲品菜肴,但不同的是中版采用了分隔房间只传递菜肴的方式,这代表着他们能“看”到大家的成品摆盘。而韩版则是用布条蒙住评委的眼睛,纯靠味道来取胜。
因为韩版评委只有两人,而中版安排了三位,所以没有出现平票继续讨论的情况,结果很容易出来。
中版里,多数的大厨崇尚大道至简,而小厨们普遍更有野心和创意,这与韩版的情况特别不同。我印象里,韩版中很多的白汤匙(对应中版的大厨)都是没那么安于现状的,反而是黑汤匙(对应中版的小厨)更喜欢打安全牌。
其实也蛮好理解,毕竟小厨们想要赢,只能出奇制胜,风险和收益成正比。基本功上还是大厨更胜一筹,小厨们若是中规中矩,胜算肯定会降低。
中版里当然也有反过来的,比如大厨更偏重创新,小厨相对而言保守些,但终归是少数。
坦白讲,看多了食综的人都清楚,大厨里但凡是外国人长相的,基本都是被淘汰的命运,所以Lucas输得一点不意外。
黎子安的定位很像韩版的爱德华李(Edward Lee,李均),性格都非常有魅力,很招观众的喜爱。
中版的帅大厨和韩版崔大厨都去另一个PK阵营里借过食材,崔大厨借的是葱,帅大厨借的是鱼。
巧的是,他俩都是在车轮战环节第一个出局的。
崔大厨是因为在豆腐战里错把主角当了辅料(麻婆豆腐酱配羊排),帅大厨也是黄瓜抢了鸡蛋的味道。
这两位大厨的性格差距很大,但节目经历是真的很像。
小超市复活战也与韩版的便利店环节完全相同,当时我真怕有人端出权圣晙(韩版冠军)那道面包馅做的饭后甜点。
大家的菜肴多数也是围绕着面和主食来做的,但中版比韩版的创意更强些。
餐厅经营战与韩版也非常相似,但韩版更残酷了一些,在筹备期就要每组投出一人离开原队,这些人再重新组队开新的餐厅。中版显然更柔和,唯一的变数就是明星试吃团提前到来。
在这个环节里,打价格战是很不明智的做法,也绝对没可能赢,因为流量不代表营业额。韩版里拿下第一的,也是定价偏高的餐厅。
激烈程度上来讲,中版比韩版要更有花样,他们还研究了拼单和置换菜品这些操作,以及后期Seven要求客人不要花掉卡里的余额。
调整菜品价格是中版的创新,也成为了一种看点。
明星试吃团是中版独有的,也是国内综艺都会安排的飞行嘉宾模式,刷脸提热度用的。
韩版公布黑汤匙的姓名是到决赛才有,且当时是1V1的PK选冠军。中版把车轮战放在了最后,所以公布小厨名字的数量也变多了,如果韩版也能如此操作,那最终的冠军就是爱德华李了。
完美。
老规矩,在正式评价《一饭封神》之前,还是要放上所有的美食汇总图。
叶秋臣上次的娱评只写了小厨海选的部分,这回将侧重于后续晋级的选手们。
由于我追综的进度比较慢,大概看到第5期的时候,总决赛就已经结束了。
我带着结果去看过程,发现宴究生(屈雨瑜)拿下冠军实至名归。
我非常喜欢她,大概自海选时就开始了。
从她递给谢霆锋那杯玫瑰的苏打水,再到意犹未尽的“一口吃”,每个举动都恰到好处。
宴究生的人与她的菜一样,干净。
多一分嫌腻,少一分嫌淡。
她身上有一股倔强的味道,每一步都想用行动来证明自己。
少说多做,情绪稳定,态度也很坚决。
也许最初并不被看好,所以对她的着墨很少,镜头也寥寥无几。可单就那些有限的表达与呈现,便已经极具魅力了。
1V1中另一个印象深刻的选手就是David(黎子安),蛮有趣的一个人,采访过程中还抓起绿罐子喝了好多口,平时比赛也喝。
虽然摩登家常菜在此后的比赛中槽点满满,但在甲鱼环节倒是把我蒙过去了,甚至想到了《中华小当家》里的弹跳甲鱼汤。甲鱼冰淇淋的确没想到,可节目后期他介绍自己的人生菜时提到了经历,便不觉得奇怪了,他应该把所有见过的食材都做成过冰淇淋。
大小厨团队战环节,宴究生更出彩了。
她提示小花儿差了一点辣味,她提示小花儿干料也可以烟熏,比如糖和米,铺到锡纸上就行。
也是她,在试吃导致鱼块数量不足时,以最快速度完成了开鱼的操作,补齐了剩余的几个盘子。
此时,就能看出宴究生的创意和应变能力之强了。
反观一下摩登家常菜,高压锅那里真的有点过分了,仿佛自己一点不会做中餐。
我对这个选手的好感度真的很低,尤其是拖累队友的情况下又复活。
但有一点还是可以猜到的,他属于“敢做”系列的厨师,什么都敢混在一起试试,有种完全不怕自己被淘汰的大胆。
那个大胆,感觉是很有底气的。
更多的话,就不多说了。
剧本,永远为了热度而服务。
小超市复活赛里,是我真正开始关注杨艳彬的开端。
最初只觉得他狂,也有狂的资本和手艺,但没想到思维也蛮跳脱的。
那个成品摆盘让我非常惊讶,可见花了不少的心思。
作为大厨阵营里的年轻人,杨艳彬确实和老师傅们有区别,他在基本功超级扎实的前提下,也在不断突破舒适区去创新。
餐厅经营战的篇幅最长,但群像是做出来了。
四个餐厅的老板里,游牧小厨是让我最意外的。他的性格不是那种特别讨喜的类型,虽然做菜很稳,但不适合做Leader。
选人环节我关注到两个细节,小花儿在没被PICK时偶尔会翻白眼,最终的冠军宴究生首轮竟然无人选择。
他们确实走宝了,因为那个空气春卷非常关键,在明星试吃团到来的时候成了该餐厅的亮点之一。
从定菜品价格开始,摩登家常菜这个“黑红”效应就上来了,在网上也形成了很大的负面声音。
先是要把红烧肉价格定得高到离谱(92一块),但随后竟然又说要送一块……切菜能力也不行要林师傅补位,营销上可以说是饥不择食慌不择路,除了上菜没办法给食客提供任何的情绪价值。
摩登家常菜是所有选手里最大的槽点,也是最大的败笔。
然而,他扛起了节目的热度,或者说是骂度。
另一个讨论热点,来自小花儿的嫩肉粉,好像还上了热搜。
做饭的人都知道嫩肉粉的效果,可以快速让肉松软,主要成分是番木瓜中提取的疏松剂木瓜蛋白酶,也就是食品添加剂的一种。
对于日益追求健康生活的人们来讲,尤其是高级餐厅主厨的手下料理,那么配料表里“添加剂”肯定是能少则少,所以嫩肉粉便掀起了轩然大波。
看到此处,我的第一反应是嫩肉粉可以成为一个办法,但不应该是一个高级主厨解决问题的办法。
你想不到除了嫩肉粉之外的其他方法,说明你的功力还不够。
好像她还很喜欢木姜子,基本就是把这个食材当姜+柠檬+香茅来用。
另外一点团队矛盾的来源,是她想改邵师傅的经典猪扒饭,却没有把沟通工作做到位。
在这个前提下,不论改后的猪扒饭获得多少的好评和点赞,都无法弥补已经撕开的信任。
最后全员淘汰的餐厅是流水席,错就错在选择了开启价格战,说明对自己的食物不够有信心。
想要挣更多的钱,商战策略层面来讲肯定没毛病,但在一众主厨面前搞这个伎俩就有点LOW。
可谢霆锋说得对,赢了就是对,输了就是错。
结果来看,他们是错了。
游牧是一个很不错的执行者,也是个做饭很厉害的小厨,但他真的不适合领导队伍。
基本上,每一轮都会因为降价某菜品而累倒一位队友,莫吉托和烧椒牛肉Tacos都如此,打包的钟水饺同理。
换言之,若是燃少来当老板,他们都未必到第四名这个位置。
但燃少是为了避免冲突,所以他把自己变成了听话的执行者,但这个听话显然也是致命的。
曾怀君和董嘉琪都是我很喜欢的选手,曾大厨的笑声非常有感染力,Tiffany永远从容不迫。
Tiffany的长相和我一位好友有点相似,他俩的性格也很像,都是谨慎努力又勤奋的人,相由心生是对的。
餐厅经营战结束后,急得Vicky都开始飙英语了,他确实觉得大家很累,也非常明白身为主厨的累是因为什么。
三个评委里,只有他是真的与台下选手相似。
谢霆锋是爱好,张勇是投资。
而Vicky,是厨师。
餐厅战之后,又来了一轮复活赛。
在这场比赛里,宴究生利用剩菜盲盒做出的那道千丝酥,就已经很有冠军相了。
说明她的临场应变和创新思维已经是处于高阶水平,这也是后续比赛的关键点。
如果没有黑幕的话,那就是摩登家常菜对味道的把控相当绝(不信),超过了菜品的卖相本身。
但我心里的复活名单,没有他。
于是只能安慰自己,邵师傅太累了,休息一下也好,毕竟后面的强度更大。
走到人生菜环节的选手,都是具有鲜明个人特色的厨师(方便讲故事)。
山野里的哼哼那道游戏人间我真的超级喜欢,有种反客为主的感觉,自己搭配菜品和酱汁,随机性极强,看是惊喜还是惊吓。
其实走到这个名次也是哼哼的极限了,她几乎一路都是团队晋级上来的,态度也有点像理想化的艺术家,这对她而言算是最好的结局了吧。
摩登家常菜继续做了冰淇淋,他真的应该改名叫“摩登冰淇淋”。
就如张勇坦言,只是故事讲得好而已,味道并不惊艳。
杨艳彬那句话,也说得相当漂亮。
味道不好的话,讲再多故事也多余。
从摩登家常菜和一些小厨的性格来看,他们就像各种不同的打工人,比如燃少、化学系靓厨和游牧小厨等等,都能在职场里看到类似的影子。
大厨们,则收敛了许多的锋芒。
陈晓东很明显是自己不想继续比了,他选不擅长的甜品领域,其实就与David决赛里唱的“Let me go”差不多。
接下来,就到了最后的鸡蛋车轮战,6个人完美平衡了大厨和小厨3V3的初始格局。
小厨的真实姓名公布,宴究生叫屈雨瑜,直接三押u,读起来有点绕口。
韩版的豆腐战是最精彩的地方,所以中版的难度已经是大大降低了,因为鸡蛋本身的形态就有很多的变化,可盐可甜,可中可西,不论是主食还是甜品亦或是菜肴都可以驾驭。
David很绝,他的第一道菜看起来就像螃蟹抢了主角,但通过评委的反应来看,蛋味应该非常突出,所以没有跑题。
我记得韩版要求的是不能做其他人做过的类型,所以炖蛋和蛋饺的淘汰在意料之中。
周欢(小花儿)做了叶健楷(狮城黑马)的炖蛋,叶健楷也做了屈雨瑜上轮的蛋饺。
不管是怎么调味还是怎么摆盘,或者配菜怎么不一样,但其本质是相同的,与屈雨瑜的鸡蛋面肯定不在同一个层次。
不是他们做的不好,而是对手太强。
所以,最后的TOP3非常合理。
David、屈雨瑜、杨艳彬,刚好也是我最喜欢的三个选手。
喜欢喝酒的David好可爱,他真是特别优秀的厨师,能来参赛就已经令人非常惊讶了,妥妥评委级别的。
记得刘嘉玲就问过,你怎么会来呢?
但David就是很随性的人,有种隐士高人随遇而安的洒脱。
这个节目冠军,对David来讲一点也不重要。
所以David不是第三名,也不是季军,他早就封神了,只是这个市场需要新鲜的力量,所以把机会留给了年轻人。
他毫无野心的菜品摆盘和制作,以及明显的歌词暗示,都表明他到此为止就是最佳结局。
他肯定已经拥有了非常敏锐的嗅觉和味觉,所以对味道的把控才会精准和完美。
中版的处理方式更让人动容,就没有了韩版节目中爱德华李成为亚军的那种愤懑感。
最终的冠亚之争,是屈雨瑜和杨艳彬。
男VS女,大厨VS小厨。
这个配置,看点拉满。
加了米饭这个食材后,杨艳彬还是被禁锢在炒饭这个圈子里没出来,他想的是做出更厉害的“蛋炒饭”。
而屈雨瑜,明显考虑的是要做以“蛋”和“米饭”为主元素的厉害菜品。
结果,不言而喻。
只要是做过冰淇淋,就知道她现场端出来的那道菜品难度有多大。
外宴的经历对她而言确实是宝贵的财富,可以在有限的设备和资源下将食材发挥到极致。
在已知结果的情况下,听到屈雨瑜获得冠军,叶秋臣还是瞬间红了眼眶。
一个女厨师,太不容易了。
她的表情是整个比赛中从未出现过的,从最初的不相信和惊愕,到接受后的喜极而泣。
这一路上的实力,配得上这份荣誉。
杨艳彬也很有风度,为对手竖起大拇指点赞。
这个Ending,完美。
文/叶秋臣
———————
—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(@叶秋臣)所有,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炒股配资开户代理,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—抄袭必究—欢迎转发评论—
发布于:北京市诚多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